11月14日,学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杨晓丽率招生与就业处、研究生院、校友服务与发展中心及相关院系负责人赴重庆,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,重点走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陆军特色医学中心。双方围绕“毕业生供需精准对接、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、校友成长共同体建设”三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,以“需求-供给”双向驱动模式探索校院协同育人新路径。
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杨晓丽首先代表学校致谢,强调医院作为西部医疗高地,凭借人才政策吸引力与人才培养质量认可,已成为大连医科大学毕业生在渝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位。她指出,重庆市是我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最集中的省外城市,选择医院作为重庆走访首站,既源于双方多年人才输送与科研协作的深厚默契,更是新时代深化合作、共育英才的战略考量。她介绍,学校近年来在学科发展、人才培养及医院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推行“基础-临床-科研”贯通培养,构建医工、医理、医艺交叉融合平台,形成“实践-创新-转化”全链条育人生态。她期待以此次交流为契机,在人才培养、学科建设、人才供需对接方面建立长效机制,推动合作走深走实。

走访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云福表示,医院作为集医疗、教学、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,拥有烧伤科、肝胆外科等10个国家重点学科及7个全军医学研究所。近期正推进研究型学科建设,实施“分层分类、重点突破”策略,聚焦烧伤、消化、神经系统疾病及病理诊断技术打造学科集群,推动诊疗-科研-转化协同创新。结合院区改扩建规划,将优化交通网络与空间布局,提升就医环境。人才需求方面,将通过直接选拔军官、文职人员招考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渠道,提供年薪30万-100万元、科研启动费及住房保障等优厚待遇,强化临床与科研双轨人才培养,并希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及学科建设合作。
在陆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,杨晓丽强调,部队医院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呈现“复合型、实战型、创新型”三大特征,需兼具临床救治能力与科研创新潜力,胜任战时卫勤保障及平时疑难病症诊疗,同时要求政治过硬、具备牺牲精神与战斗意志。她指出,大连医科大学作为拥有78年红色基因的医学高地,其“系统思维推进医学教育创新”的实践路径与部队医院需求高度契合。

走访陆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
陆军军医大学特色医学中心大校政委于晓东表示,中心聚焦战创伤救治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眼科疾病等学科特色,拥有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10个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建设项目5个及9个全军医学研究所/专科中心,正打造战创伤全链条救治平台及胸痛、脑卒中中心,通过优质待遇保障人才引进,支撑高质量发展。双方均具有红色文化历史,培养的人才广受认可,期待在人才联合培养、科研成果转化、军校协同育人方面取得新进展。
走访期间,杨晓丽一行还看望了在院工作的校友代表,征集人才培养、就业指导、校友工作建议。校友们分享的职业感悟为在校生提供鲜活职业规划参考。双方领导一致认为,校友是学校的“流动名片”,其发展需求将反哺母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,促进“学校-医院-校友”三维联动,构建“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高度”的医学人才成长共同体。
此次走访将单向就业输送升级为双向人才培育,将单点合作拓展为多维创新协同。双方将以“需求-供给”双向驱动模式,共同培育“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战之必胜”的医学人才,在山城重庆书写校院合作新篇章,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人才智力保障。